close

     DSCN4267.JPG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 就像是一幕電影場景旁邊的風扇兀自轉動,微微翻動老醫師的白袍,他坐在椅子上,安靜且專注地翻閱手中的日文雜誌,無聲無息,時間彷彿凝滯了起來。而我向前邁了一步,似乎擾動這份寧靜,微微漣漪,讓老醫師抬起頭來。 

        正式訪談前,我曾在報紙上看過老醫師的報導,篇幅雖然不大,但福基診所以及站在前面的謝春梅醫師,給我極為深刻的印象。是什麼樣的熱情讓他在這個小鎮,行醫超過一甲子? 又是什麼樣的堅持讓他風雨無阻,到現在還持續地外診? 這份疑惑,在我與老醫生的相處對話之後,有了答案。牆壁上掛了許多獎狀、匾額,這些都是他的生命累積與呈現,然而,精彩程度都不及老醫生的娓娓道來。現年88歲的謝春梅醫生,之所以會從醫,並且持續留在小鎮服務,這份故事要從他的身分「佃農之子」開始講起。

     我的父親是佃農,我來自一個很窮苦的家庭……」老醫生表示,當時家中並沒有錢栽培他去讀醫學院,所以他是從當醫院學徒開始的。當學徒什麼都要學,事必躬親,為了體會病人的感受,他拿自己當實驗,右手綁緊左手的塑膠管,拿起針頭觸碰血管,從中摸索最適當的打針方式。接著,年輕的他把握任何的機會,勤奮地學習不同科別的專業問題,包括眼科、內科以及外科。老醫師表示,在他22歲考執照時,教授問了婦產科的問題,結果他沒經驗,又為此學習了一整年,23歲時總算如願以償。此外,在老醫生的記憶中,還有件相當得意的事,有次考試他考了第二名,分數低於第一名的日本人,但是當教授問專業性問題時,第一名答不出來,老醫生卻扳回一城,侃侃而談,令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大吃一驚。他說:「我就是很努力,當學徒不會辛苦,但是要有心,認真的心。」我想,當學徒的過程中必定辛苦,但是老醫生不以為苦,那份認真的心一直保持到現在。 

     當時的謝春梅醫師,在台大醫院上課,馬偕醫院實習,最後分發到林口,前途大好,此時他的父親表示:「我們小鎮地方,一直都沒有醫生服務鄉里,你應該回來。」這一席話,老醫生牢牢地記著,於是他回到苗栗公館,服務已滿65年。除了父親之言,是什麼樣的動力,讓他一直留在家鄉?老醫生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:「醫生,不只是一種職業,更是一種志業。」他表示當醫生是一種最能學以致用的方式,不要想賺錢,而是把醫院當成服務業,當醫生的自己不僅身體要健康,IQEQ都要高。「我兒子都說我不會賺錢……」老醫生這句話,可把Co-walking逗笑了。在「錢夠用就可以」的人生觀中,他說著當一個「人」,都要期待自己對後世有意義,不論這個意義的輕重大小。當他救活了一個人,當他看到家屬放心的神情,那份感覺,就是老醫生對世界的詮釋與意義。

     黑色出診包、白袍、馬不停蹄的腳步,是公館民眾對謝春梅醫師的集體記憶。職業,是醫生外在的白袍;而志業的實踐,方為老醫生以慈悲眼神,留住人間溫情的方式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hfan1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