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DSCN4074.JPG

        第一次看到這個作品,我為此深深驚豔......驚豔其少女頭紗的精緻,以及在陽光下她那柔美的臉部線條,讓人再三凝視、流連忘返。我不禁問林中馨先生:「完成這個作品最困難的地方在哪邊呢?」他笑了笑,像是外人稱讚其孩子一般,喜色在眉梢,公館窯業歷史也流轉在眉宇之間。

 

      苗栗公館窯業,在臺灣傳統產業之發展,具有一段絕代風華的歲月,全盛時期,幾乎全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從事陶瓷事業,配合當地的土質、技術和人力,從日治時期跨越至民國,致富了公館無數的家族,包括林中馨家族的「公館窯」。「公館窯」成立於民國十五年,第一代創始人林添喜與雷阿粉女士創辦,接著第二代林梁長妹女士經營,第三代由林中馨接手,將精緻的西洋陶瓷外銷世界各地,曾為臺灣外銷產品的大宗。「大概是民國五十九年,我們引進日本技術,製作了精緻的西洋陶瓷。我當時大學畢業,念淡江物理,但家族企業需要有人接手,於是我回來學習,23歲就當了副總經理兼廠長。」隨著他高亢的語調,我們彷彿可以從林中馨揚起的眉宇中,想像當時的意氣風發。

 

       身為廠長,我要學習製窯的各個階段,還要重新學習調配色料。」林中馨記起了他的學習歷程,其中,日本師傅的嚴格,是他無法忘卻的部份。沒有日語基礎的林中馨,為了理解師傅交代的話,拚命學日文,「如果做錯,都會遭來一頓很嚴厲的責罵。」有一回燒窯,其他員工偷懶,提前關了窯房內的溫度,結果日本師傅回來發現,大發雷霆,堅持燒窯一定要到1250度,才能燒出最完美的作品。「因為我是廠長,要負全責,又挨了教訓。不出所料,那批提前降溫的窯製品,效果不好。雖然覺得日本師傅嚴肅、一板一眼,但林中馨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專業堅持,「這或許是一種人生態度,為了做到最好…。」當外銷西洋陶瓷成為主流,公館窯業成就非凡,員工數千人,當時工廠發行的「點心卷」,一度還成為小吃店流通的貨幣,可見公館窯參與地方歷史的重要位置。趁此熱潮,林中馨甚至赴菲律賓投資,九年當中設立了十個工廠,形成裡應外合的絕佳態勢。

 

      然而,好景不常,陶瓷產業終究為勞力密集的產業,隨著產業外移,公館陶瓷業目前已成為夕陽工業。林中馨基於對先人創業的辛勞,並且因應WTO時代的來臨,2000年時決定結合林家古厝走向觀光休閒產業,讓「公館窯」重新出發。風光了一陣子,以觀光為導向的公館窯也逐漸沒落,林中馨於是搬回大同路老家,和小女兒開起了「公館窯麵」。「公館窯」這三個字,始終跟著他流離人間。最後,林中馨淡淡地說著:「可是,到後來麵店的客人只剩下我女兒…。」他最後結束了麵店生意。接下來,他開始思考未來要怎麼走下去。

 

      我們聽著林中馨先生大起大落的人生,相當感慨。這個美麗的少女頭像,原本該是被擺放在美麗的櫥窗,如今卻置於一角,蒙上了些許灰塵,然而,只要再把灰塵吹散,那女孩祈禱的柔和表情,將栩栩如生地感動人們。想到這邊,我們不禁為林中馨先生深深地祈禱著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hfan1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