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SCN4096.JPG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踏進林中馨先生的舊家,發現牆壁掛了許多獎狀,其中一張還是飄洋過海,「日本手工藝美術協會」給予的獎狀。這份平成十二年(2000)得到的殊榮,歸功於林先生的絲瓜作品。這份巧思,竟然是無意中玩出來的。

 

      當時陶瓷產業沒落,林中馨有比較多的空閒時間,那時朋友建議做些別的事,「閒暇之餘,不如種種菜吧!」於是林中馨選擇比較好種的絲瓜,當作娛樂。然而,擁有豐富製作陶瓷的大老闆,卻只收成三條絲瓜,他覺得奇怪極了。林先生講到這邊,還拿了這三條已經「作古」的絲瓜給我們瞧瞧,在我們的笑聲中,他說:「捨不得吃,於是就把它晒乾留下來。」絲瓜有了,那為什麼成為一種創作的靈感呢?林先生表示,雖然產業沒落,但他偶爾還是會玩玩陶土,有一次他突發奇想,如果把絲瓜丟進陶土中,再拿去用高溫燒,會變成什麼樣子?於是他在好玩的前提之下,做了如此奇怪的嘗試。「當我將絲瓜浸了陶土,甩好幾次使其均勻擴散,接下來放進高溫窯房中燒,你猜發生了什麼事?」林先生故作神秘,他說高溫把絲瓜原本的纖維燒斷,但是卻堅固了原本陶土的附著,燃燒中,一失一得,留下了這個奇妙的作品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我們不禁嘖嘖稱奇,想追問絲瓜作品的更多面向。林先生表示,其實絲瓜陶藝的成功,來自好幾次的試驗,包括要用什麼樣比例的陶土?要甩絲瓜多少次,還包括溫度等,如果沒有之前的經驗,恐怕也難渾然天成。除了表框起來的作品,在他山下已關閉的公館窯舊址,還放著許多絲瓜的半成品,足見林中馨晚年對絲瓜的興趣與投入。其中,還有一個絲瓜陶瓷,有著林先生的特殊詮釋。「你們看這個作品,要蹲低一些」當我們都蹲低之後,林先生要我們猜猜,這看起來像是什麼?這個嘛……我沒有慧根,猜不太出來,「這像不像是海浪中的一艘船…。」他這麼一講,我端詳這些所謂的「海浪」和「船體」,特別是揚帆的那根船柱,真的有些相似。林先生說這件作品,一半是他的安排,另一半則是上帝的巧思。故事是這樣來的:當時林先生燒好了這件絲瓜陶瓷,卻發生了九二一地震,作品摔了下來,在地上摔成了這個形狀,他一瞧,竟然像一艘乘風破浪的船,「你說,這難道不是上帝的巧思嗎?

 

      面對家業的遽變,篤信基督宗教的林先生,內心有所寄託。面對公館窯的興衰,他灑脫面對一切,而絲瓜,像是一道靈光,豐富了他這十年的生命。「如果可能,我蠻希望有一些學設計的人,能一起討論絲瓜陶瓷未來的可能。」這是林中馨先生目前的期待,希望未來的日子,能再出現這樣的靈光,讓公館窯的生命繼續下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hfan1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